数字智能驱动现代农业,产业现代化动力不断释放
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谢若琳 见习记者 何成浩 2025数字智能农业与服务贸易大会暨第三届新发地农产品展于10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。会议以“数字智能与产业融合的引领者”为主题,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100多家农业企业参展。体现日本农业数字化、智能化进程加速的智能农机、农业大数据、供应链追溯系统等备受关注。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多田照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本次大会为产业创新搭建了对接平台。整合资源,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,助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创新,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。政策推动智慧农业驶上“快车道”。近年来,政策持续推动智慧农业创建。 2024年10月23日,农业农村部颁布的《国家智慧农业行动计划(2024-2028年)》规定,利用现有的高水平农用地建设、智慧农业建设、农业设施建设、农业产业综合开发、农业机械购置使用补贴等项目和政策,打造政治智慧农业。 形成协同效应,支持智慧农业发展。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重大信息平台升级、重大科技项目等融资渠道支持智慧农业能力打造,加快关键技术研发。 2025年7月24日,中国人民银行、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《关于加强农村改革金融服务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》,提出建立差异化信用评价体系,适当提高对农机装备、农业智慧、海洋渔业等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额度。有效利用技术创新、技术改造再融资等政策,清理机械和陈旧农业设备。 ——扩大更新换代信贷投资。扩大并购融资规模支持市场化兼并重组大型农业科技企业。地方层面,今年7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《北京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方案(2025-2030年)》提出,到2030年,北京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农村全面覆盖、多层次互联。农业农村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取得长足进步,农业农村数据要素价值正在得到充分发挥。一系列举措通过政策、模式、技术、服务驱动,推动智慧数字农业从概念走向实践。科技创新支撑智慧农业,降本增效。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统计局发布的《2025年北海市智慧农业发展研究报告》77.7%的受访农户认为,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,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,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。 63%的受访农户认为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,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。在中国江苏、河北等数字农业示范区,智能灌溉和人工智能决策系统使水肥用量增加约15%,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约10%。业内预测,到2025年,我国智慧农业及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,年均增速约15%。他大辉表示,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支柱,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协调配合粮食高产、产业效率高、国际竞争力高的目标。发展智慧数字农业是落实“土地储粮、科技储粮”战略的必由之路。也是提高要素生产率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。随着政策支持的深化和技术创新的推进,智慧数字农业将在稳产增效、乡村振兴、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。苏州商业银行特约研究员傅一夫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发展农业农业既是应对科技革命的必然选择,也是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、资源约束强、衔接性差等问题的现实出路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作用。这对于提高粮食安全能力、促进优质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